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海淀区与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紧密合作,建立了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接渠道,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进产学研联动合作,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制机制。同时,通过引导基金与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多支科转基金,战略布局科技成果产生的源头,整合国内外创新要素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引进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端科技项目,加快本地科技成果在本区产业化。
一、海淀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航等高校多方面长效合作,积极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落地。
2011年,海淀区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署了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的协议,从共同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园区)等七个方面开展合作;2012年海淀区与清华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等方面达成共识,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2013年,海淀区同北京大学合作设立北大·海淀重大科技成果孵育基金,由海淀全部出资,推动北大重大项目落地转化。海淀区在与清华、北大建立了多方面长效合作的同时,坚持为高校院所重大项目落地、重点企业发展、配套环境建设提供服务,对推进高校院所成果落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做好清华、北大的项目落地配套工作。海淀区已推动清华大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燃气轮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落户海淀北部;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对清华大学国家电动汽车重点项目电动汽车燃料电池项目进行支持;支持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同方威视等一批清华系相关公司发展,在北部地区为其配租人才公租房,在发展空间、人才公租房、高管子女教育、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合作设立多支成果转化基金,力推清华、北大高校成果落地。海淀区与清华大学发起设立了水木启程、水木扬帆等5支投资基金,总基金规模5.5亿元。其中海淀出资超过1亿元,目前共投资项目41项。其中水木启程、水木扬帆两支成果转化基金投资了信汇生物能源、清谱科技等13家企业,其中10项为清华大学科技成果直接产业化项目;与清华大学协商共同发起设立新兴产业基金——荷塘基金,基金总规模5亿元,海淀区拟出资8000万元。目前荷塘基金首期资金2400万元已拨付到位;与北大合作的北大·海淀重大科技成果孵育基金,总规模3000万元,主要投资北京大学“863”、“973”等国家重大专项产生的成果。目前已完成“压敏发电技术”、“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等投资项目7项,投资金额2500万元;联合北京市科委,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同设立了12亿元的协同创新母基金,市、区各出资4亿元,社会资本出资4亿元。同时,围绕不同产业领域,协同创新母基金投资成立的第1支子基金“北京协同创新京福基金”已经设立完成,总额度为4.15亿元,母基金出资3000万元,吸引社会投资4亿余元。
三是合作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合作期内,清华大学转移中心完成32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京落地。其中30个项目落地在海淀,占比93.8%。北京大学转移中心促成24个项目在京产业化,其中23个项目落地在海淀,占比95.8%。同时,北大转移中心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北京大学——国际知名大学技术转移合作区”。由北京大学牵头,引进斯坦福、哈佛、耶鲁等17所大学以及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非限制性出口的技术成果95项。
四是改革创新,与北大、清华合作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2014年,海淀区联合市科委支持北大、清华等14所首都高校与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采取“协同创新中心——基金二元耦合”运行机制,试点探索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截至目前,协同院已有92个项目成果实现转移转化,共设立高科技公司33家,惠利普、风行智能、泰普等进入新三板上市辅导,吸引社会总投入近9亿元。在此基础上,海淀区继续探索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依托新型研发机构的成果转化模式,与清华大学、北京市共同发起设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依托清华大学药学院、美国加州生命医学院等一流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团队,聚集国际高端要素资源,开展健康药物研发,提升我国新药研发创智能力。
五是市区两级联动,支持北航建设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该特色产业园以致真大厦为空间承载,规划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投资12.8亿元,2012年4月开工建设,已于201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2015年1月30日,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在北航科技园致真大厦挂牌,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与锐迪科微电子后在北京整合的新的芯片设计总部落户该产业园。目前,紫光集团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手机芯片公司。近年来,多家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企业和清芯华创等金融机构也陆续入驻致真大厦,海淀区对入驻企业给予多种形式补贴,加快打造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区。
二、加强与中科院、北京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关系。
一是海淀园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共建中科海淀先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在海淀落地转化。“十二五”时期,双方共支持重点项目47项落地海淀,项目涉及投资金额7.8亿元。
二是积极为中科院开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方面的研发提供空间。海淀区协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纳米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龙芯中科、中科海讯在海淀北部软件园、永丰基地、环保园建设了研究机构,占地面积超过17公顷,为中科院的研发提供了空间支持。此外,依据产业支持政策,支持中科科仪、汉王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鼓励企业进行产学研项目研发和产业化。
三是理化所大型低温制冷系统项目于2016年落地海淀区。该项目主要研发生产液氢到液氦再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设备、系统及相关配套服务,将彻底改变低温领域长期被西方垄断和封锁的局面,填补国内空白。海淀区给予该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初创期企业股权投资基金等多项支持。此外,理化所梦之墨3D打印项目已落地海淀,下一步将获得海淀区初创期股权投资基金优先支持。同时,海淀区将继续跟踪寒武纪、龙芯中科、中科科仪、汉王科技等中科院企业,做好精准服务。
四是引导尝试建立创新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海淀区与中科院理化所合作设立富汇——理化基金,定位于依托理化所资源优势,专注科研院所的早期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加强与北京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协同合作。2013年年底,海淀区会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及北航四方签约共建北京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2014年年初正式挂牌。研究院针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布局,面向激光增材制造、航空发动机、自旋电子、大数据、有机光电材料等重点领域设立创新中心,促进北京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目前已完成的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包括通用航空、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机器人、微电子、毫米波检测、增材制造。依托研究院,海淀区协同北航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新技术发布会,发布摄像式毫米波人体安检仪、高铁用复合材料刹车盘等10项产业新技术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等3项学生创业项目。同时联合社会投资机构对苗俊刚教授的“毫米波”项目、赵巍胜教授的“自旋电子”项目、戴树岭教授的飞行模拟器等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项目进行路演,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促进项目产业化落地海淀。支持研究院同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合作从飞控系统、导航系统、动力系统、数据链系统等方面进行无人机相关专利技术检索分析,数据挖掘,筹备完成无人机技术投资沙龙的各项工作。
六是积极推动北京金属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北京金属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为北京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的首个创新中心,该中心以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为基础,以获奖者王华明教授科研团队为核心,面向航空、航天、航海、能源、交通等高端重大装备制造的战略需求,开展高强钢、铝合金、镍基合金等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装备、材料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创新中心已在海淀区注册,以企业形式实体化运行,海淀区政府给予创新中心3年房租补贴。此外,海淀区积极推动创新中心建设,为后续子公司设立提供配套服务,并配合创新中心成功申报国家发改委“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
三、加强与北京理工、国防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同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一是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设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位于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国防科技园,面积共1.6万平方米,主要聚集航天航空、虚拟仿真、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的创新性企业,以军民融合创新园为载体,整合海淀区与北理工等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建设军民融合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器,打造园区品牌示范效应,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更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截止目前,园区已完成建设,共有17家企业入驻办公,总面积约16000平方米。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理工雷科雷达技术研究院等重点项目落户军民融合创新园A座,诚博锐芯、旋极伏羲大数据、圣威特、东方科学仪器等创新性企业入驻创新园D座。
二是探索军民融合高端人才新模式。联合国防大学共同举办三期中关村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训班,培训企业家学员150余人,共育共享军民融合人才资源。知名军事专家金一南、徐焰、李莉等教授登台授课,围绕国家责任与历史教训、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现状与现实意义等课题进行重点解读。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推进中关村与国防大学军民融合共育军地新型人才战略合作关系探索了新路,充分发挥了人才在融合发展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积极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海淀区将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围绕中关村东区改造、科技创新母基金设立、医—企—研协同转化医学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及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院地协同机制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等多方面与开展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共建中关村科学城。前期双方共同打造中科海淀科技创新综合体,并依托双方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互补优势,先期启动中科海淀智汇工场项目。此外,海淀区将继续协同北京先进技术产业研究院,深入发掘北航成熟科技成果适时推动其在海淀区落地;继续协同北航有关方面积极推动设立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力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有序对接资本,以基金为契机,开展深度合作,全面推动军民融合与产学研用结合。
二是增强与清华、北大的紧密衔接。在进一步巩固与清华、北大以项目为基础的合作机制,密切联系,服务成果转化;完善与清华、北大合作的成果转化基金系,以高校院所成果为重点实施政府股权投资;支持清华、北大建立市场化机制为导向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等方面开展合作。力争引导、推动清华、北大一批前沿项目落地海淀,推动海淀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关村科学城。
三是继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助推军民融合的发展。加强与北理工、北航等驻区院校的合作对接,促进高校成果转化落地;充分利用海淀区军地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军事院所合作,大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加强“军转民”和“民参军”企业创始人和高级管理人员能力培训,提高“军转民”和“民参军”项目的转化效率。